(三)构建新格局
——引领新常态,实现“双中高”,是中国经济必须攀登的新台阶,是对意志和智慧的新考验
步入新常态,前方并非一片坦途。
新常态下,“稳”是基本前提。
“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尚未完成,经济持续承压不可避免。”李伟说,我们必须确保经济不失速。
稳,更不仅是速度的考量。
杨伟民说,“今后,还要把稳就业、稳消费、稳预期,以及确保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‘稳’的内涵和底线,在此基础上加快改革和结构调整。”
新常态下,“转”是核心要义。
转型,是一场生死攸关的选择,需要对技术变革的敏锐认识和准确判断,更需要决策者的坚定决心和意志。
按国家部署,河北计划到2017年压减6000万吨钢铁、6000万吨水泥、4000万吨原煤、300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。
河北环保厅厅长陈国鹰列出一笔账:仅完成钢铁压减任务,将造成2580亿元资产损失、影响557亿元税收,60万人员需重新安置。但这事关长远发展,“宁可伤筋动骨,也要脱胎换骨”。
新常态下,“破”是必由之路。
行至今日的改革,需要冲破部门利益、行业利益、地方利益的羁绊。
“既得利益者就在我们身边,甚至包括我们自己。”经济学家华生说。
“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、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、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,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、服务改革大局,勇于自我革命,敢于直面问题,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。”习近平总书记5月5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。
新常态下,“创”是活力之源。
科技创新已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强大引领,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,谁就能占领先机。
“有一个竞争对手永远打不败,那就是发展趋势。”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说,新技术创新正在改变世界、改变产业。
新常态下,“进”是目标任务。
此时,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5年时间,前进的脚步一刻不能停歇。
进,更是一种主动作为的精神状态。
不唯GDP,不是不要GDP;既要正确看待新常态的发展趋势,又要积极寻找提质升级的路径手段;既要避免不切实际的大干快上,也要避免胆小怕事的“为官不为”,更不能把新常态挂在嘴边、作为不干事的“挡箭牌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