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同面对一部典籍,世界阅读中国的兴趣日甚一日。
一年前,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作出关于中国经济“新常态”的论述,指出要“适应新常态,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”。
一年来,“新常态”成为洞悉中国发展的最新焦点。
“新常态”,意味着历史奇迹的趋于平淡,还是预示着时代辉煌的新篇?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巨轮,将驶向怎样的彼岸?
认识新常态,适应新常态,引领新常态——转型发展中的中国经济正以全新的探索与实践迈向新的征程,书写新的时代答卷。
(一)把握大趋势
——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规律性呈现,是走向更高发展境界的必然历史过程
2015年“开局季”,中国经济增长7%——这是6年来中国经济季度增速的低点,也是遭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后的最低值。
说起新常态,人们的目光可能首先落在增长速度的变化上。的确,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——
2014年降至7.4%,创24年最低;2015年预期目标设为7%左右,也是10年来的最低值。
增速放缓背后,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深刻变化。
历经几十年高速度、高强度发展,特别是随着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发展面临瓶颈,投资增速持续下滑,2014年仅为15.7%,为10年来最低值,今年一季度更降至13.5%。
同时,随着工业化步入中后期,劳动力、土地、市场等资源禀赋条件发生重大变化,难以支撑经济继续高速奔跑——
内在要素发生的结构性变化,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深刻而长远。
“从目前情况看,凡是适应新常态、市场机制比较健全、重视创新、重视质量效益的,发展态势就比较好,反之,压力就比较大。”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。
速度,只是一个外在特征,远不能涵盖新常态背后深刻变化的内涵和条件。
移势变,略从局出。
一年前的5月9日至10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:“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,我们要增强信心,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,适应新常态,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。”
7月底,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重申进一步增强信心,适应新常态,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
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明确提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、分工更复杂、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,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。
这是认清中国经济所处时代方位的科学判断。
这是体现中国发展主动求新求变的战略选择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