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乡更美了 村民更富了
政和县从2000年开始禁伐阔叶树,10多年来,森林蓄积量平均每年增加40多万立方米,2015年,全县森林蓄积量944万立方米。生态好起来,野生动物也多起来:“消失”多年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鸳鸯重现政和,鹰、鸮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时可见,鹭鸶等鸟儿也大胆地翩跹于城区的河面,猴群多得“泛滥成灾”。
坚持种树,把山乡种绿种美
4月5日,随着最后一批树苗落种,政和县东平镇护田村41亩景观林种上3200多棵楠木、红豆杉、香樟、银杏等珍贵树苗。正在营造的护田村景观林紧挨着村庄,过去就是村庄的风水林。后来,这家村民开一点,那户垦一块,风水林被蚕食了一部分。“种茶种竹造成水土流失,村庄也留下安全隐患。”护田村村委会主任朱平灿说。去年底,村里决定再造景观林,把地从村民手里收了回来。
在石屯镇石屯新村,人们在建起新房的同时,也在后山上种下了一片新绿,村里开辟100亩杂灌木地,营造景观林。
从2012年开始,政和县每年拿出200多万元建设乡村景观林,已累计完成3520亩。去年实施20个示范村乡村景观林建设,完成景观林植树8万株,今春全县又安排10个村营造景观林。这种做法得到省林业厅的肯定,今年在全省推广。
严格管护,为生态效益让路
近日,在政和县岭腰乡乐溪长垅村附近河段,摄影爱好者拍摄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鸳鸯,这是近二十年后,野生鸳鸯重现乐溪流域。
鸳鸯对栖息环境的要求较高,它们的重新现身,说明经过多年努力,政和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。如今,岭腰乡乐溪流域有多个水库和数万亩的天然林,自然环境良好。
上世纪90年代初起,政和开始大规模种菇,每年消耗阔叶树15万立方米以上,那10年,全县森林蓄积量剧减150多万立方米,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。
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,从1999年开始,政和县开始做加、减、控的文章,即每年全县增加针阔混交林3000至4000亩,将年木材采伐量减少到7万立方米以下,严格控制阔叶树为原料的木材加工厂出现。
“采伐后的山,我们也要让山场长着树、披着绿。”县林业局局长张胜安介绍说,过去采伐山场时,不管是针叶树还是阔叶树,统统砍掉。现在,阔叶树全留不砍。这样一来,全县仅国有林场就可以留下5000立方米的阔叶树。
“再造林时不炼山,挖大穴造林,等林子长起来时,就形成复层林。”松源采育场场长郑明义说,这样做,每亩要增加600元的成本,但为了生态效益,只好牺牲经济效益。
从2011年开始,砍伐针叶林留阔叶树给予补偿的做法在国有林场实施。今年,县里将拿出方案,群众采伐针叶林留阔叶树的也给予经济补偿,让更多阔叶树留在山上。
经过十多年的努力,2015年政和县森林覆盖率达76.6%,森林蓄积量达到944万立方米,年平均增加40多万立方米。
生态好了,作为闽江支流的源头,七星溪、龙潭溪的水一年比一年更绿更清澈。
效益显现,群众富起来乐起来
生态保护好了,山中的宝贝也多起来了。
“每年四五月的‘芦花菇’、七八月的‘稻花菇’我都会去采,有时一天能采到1000多元的牛肝菌。”岭腰乡锦屏村上场自然村村民叶妙发说,正常年景,他一年采牛肝菌等蘑菇收入就有上万元。
叶妙发采的蘑菇长自于保护良好的森林——在距锦屏村上场自然数公里处的乐溪源头,就是一大片近万亩的天然林,人迹罕至。
在锦屏村一带,山中长的宝贝不只是牛肝菌等蘑菇。“每年大约收购牛肝菌200公斤,金线莲10公斤,灵芝30公斤,七叶一枝花50公斤,黄精1.3万公斤,都是干品,价值40多万元。”在锦屏村收特产十来年的村民许承周说。
锦屏村好生态带来的效益形成了“链”。现在很多人奔着锦屏去玩,因为树多水丰。有人玩就要吃住,去年,锦屏村就开了好几家农家乐。
“‘万新丰’农家乐去年6月底开张,半年接待5000多名客人。”办农家乐的村民吴芳德告诉笔者,去年半年营业额20万元。吴芳德说:“现在锦屏知名度更大了,有时周末一天就来百来号人,我备菜都来不及。”
像锦屏村那样,政和县其它地方生态旅游也带动了群众增收。铁山镇大岭村拥有300多株百年以上的银杏,每年年底,全国各地前来观赏银杏和枫叶的游客、摄影爱好者络绎不绝。东平镇凤头村有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原始楠木林,总面积105亩,树龄300年以上的有240棵,每月吸引了上千名游人。
把森林保护好了,每一片林子都是一道景观,都是一个景点,吸引了旅客,带动了旅游,增加了村民的收入。(摘自《闽北日报》)
|